3月5日,国内志愿服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津门,在“百姓志愿百姓实践百姓美好生活”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中,围绕当前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积极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习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何需要推进志愿服务,以及怎样推进志愿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遵循和基本指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丁元竹教授详细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关心支持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讲话、批示、回信、贺信和指示。他认为其中蕴含了当代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阐释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历史方位、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以及实践要求。习多次给成就突出的志愿服务团队回信,希望志愿者们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反映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格外的重视。当前我国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最终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志愿服务模式。
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必然与相应时代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征相契合。志愿服务研究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只有这样才可以精准把握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田丰研究员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史划分为播种、萌芽、起步、探索、成长和迸发6个阶段。他认为会工作部的组建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慢慢地增加,必将引领志愿服务事业进入新征程、再上新台阶。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把握机构改革带来的发展际遇,通过聚焦服务重大战略、百姓民生和基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良警宇教授通过背景资料梳理,将新时代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历史概括为自发性自觉化探索、组织化体系化推进、制度化社会化发展和数字化多元化拓展四个发展阶段,并总结概括出每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发展特点和发展状况,提出未来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方略,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质发展;二是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均衡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开放发展;四是拓展跨领域协同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直面经验事实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要求。在志愿服务研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要敏锐捕捉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教授围绕“什么是百姓志愿”等问题展开分析。他认为“百姓志愿”就是在党的关心和支持下,老百姓自发自主创造,以邻里互助、关爱助人、社区和睦、共建共享为特征的志愿服务模式。北京林业大学王忠平副教授简要回顾了我国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组织服务的现实背景、政策基础和优缺点,运用志愿失灵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揭示出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中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一是细化完善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二是加大社会化的动员并加强募集能力的培养,三是规范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监督评估机制。
我国志愿服务实证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扎实的实证研究不但可以为科研积累可信数据,还可以为政府相关志愿服务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上班时间与中国青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率和参与深度之间均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上班时间较为灵活的青年更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倾向于贡献更多的服务时间。个体时间资源的稀缺仍是青年人群深度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障碍。该研究对于促进青年群体热情参加志愿服务具备极其重大启示价值。未来我们在探索与构建促进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时,不仅要加强志愿精神宣传推广、提高认知度,充分的发挥思想教育的引领功能,还需要企业赋予员工更高的上班时间的自主性,同时通过非强制要求、团队建设等方式将企业志愿行为动机外化为影响员工志愿动机的因素,从而促进员工志愿行为动机的产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银喜教授基于“两邻理论”,对志愿者如何有效参与基层治理展开案例分析,认为志愿服务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志愿者独特作用的发挥主要源于其所具有的志愿精神。通过对志愿服务个案的考察,他剖析了当前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就此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综合运用多种理论考察中国志愿服务的新发展;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强化党建工作载体设计;三是健全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和保障机制;四是培育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五是以数字技术驱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志愿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积极探寻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路径是中国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志研究员在全面总结天津志愿服务发展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天津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结构和未来创新路径。他认为未来天津志愿服务发展需要注重内生性生长与内涵式发展。要坚持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实践和基层首创,拓展人民群众志愿服务参与的有效途径。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万希平教授认为天津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津派特点。天津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积极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富有津派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不断的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徐丽敏教授从社会治理角度对“五社联动”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政策梳理,她认为“五社联动”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方法,也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方法。在分析社区志愿者参与“五社联动”的各种情形和定位的基础上,她提出社区志愿者与“五社联动”的融合发展要以社区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伙伴,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
(执笔人:杨政、桂慕梅,作者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