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起点,常德技师学院牢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正以“专业向新”的育人智慧,“产教融合”的深度破壁、“德技并修”的匠心铸魂,解锁“技能报国”的密码,让万千学子在技能成长的赛道上“拔节生长”。
“紧盯产业设专业,对准岗位开课程”,这是常德技师学院专业建设的坚守,随着常德全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学院果断停办了一批与市场脱节的传统专业,近年新增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智能设备正常运行与维护、美容保健四个新专业,精准对接常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体系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经专业建设优化布局后,截至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现代服务系五个教学系,开设专业22个,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维修两个专业是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专业(群);饭店(酒店)服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参与人社部72个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数控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专业为湖南省技工教育优质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入选湖南省楚怡优质中职专业(群)A档建筑设计企业。每个专业群都与当地重点产业链深度绑定。
课程内容上,学院注重“新”与“实”的结合,学院与结对企业按照“八个共同”原则(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订制培养人才,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规范、生产流程、岗位需求直接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车间搬进课堂,课堂连着车间”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触摸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脉搏。
“注意看,刀轴垂直度要校准到0.02毫米以内,进给速度保持每分钟800毫米,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在五轴加工中心实训车间,省级技术能手、青年教师李永胜一边操作示范,一边耐心讲解。在他的身后,一群眼神专注的学生正跟着老师的讲解,细致地调试设备。
在常德技师学院,像李永胜这样“既能讲台授课,又能车间实操”的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70%。学院深知,职业教育的核心在“技”,而传授技艺的关键在“师”。为此,学院深入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每年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将最新的工艺技术带回校园;同时,积极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真功夫”。
“教师+技师”双资格证书,让他们既是课堂导师,也是车间工程师。学院还启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模式,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南省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2人次、省级奖项115人次。正是这支“工匠之师”队伍,用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成长点亮了灯塔。
“不仅是在校学习,学院还会组织我们进到公司进行实践,这种模式让我进步特别快。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调试了,毕业就能直接上岗。”汽车检测专业学生郑凯旋的话,道出了常德技师学院产教融合的实效。
近年来,学院通过“结对联企”“冠名班”订制培养,“拓展实训实习基地”“企业进校园”等方式深耕校企合作,与中国中车等43家本地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中联重科等62家本地企业“结对联企”,与8家企业组织新型学徒制培训,与7家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17家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23个。
“订单班”是学院产教融合的一大优势。学院与当地多家重点企业联合开设“中联重科班”“三一重工班”等,从招生环节开始就与企业一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立即进入企业工作,订单班就业率达100%。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也为学生铺设了稳定的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了“学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的美好愿景。
近三年,学院为常德地区培养了5000余名技能人才,这股新生力量成为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骨干力量。“培养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家庭,服务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让技能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常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能重要,品德更重要。”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课上,学院教师会特意设置“故障排查”环节,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严谨分析、耐心排查,培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责任意识,这种“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的育人理念,让技能成长始终沿着正确的价值轨道前行。“学院教会我的不仅是怎么做事,更是怎么做人。”这是毕业生对母校的共同评价。
在常德技师学院,“德技并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学院对接国家、省、市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学情,提出了培育“心有梦想、行有操守、腹有诗书、手有绝活”的“四有”技能人才目标。学院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三维德育体系。在思政课堂上,教师结合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涵养职业操守;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志愿服务、企业走访等形式,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不仅技能过硬,更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深受企业好评。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80%以上留在湖南就业,成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拔节生长正当时,蓄力扬帆再出发。如今的常德技师学院,已成为学生启动人生引擎的“加油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输送“大本营”,为建设现代化新常德,实现湖南“三高四新”、常德“二次创业”美好蓝图,持续提供着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张红琴 徐家仪)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